第(1/3)页 回到酒店内,孟传在开始今日心法课程前,扫了一眼自己的新身法。 【长空诀:入门(1%)待破限】 【破限特质:无系之舟(中级)】 看到此法特质的名称,孟传的评价是看不懂,但是很有逼格 可即便再神秘,破限之后都得对自己敞开心扉,毫无保留。 他并不着急,早晚的事儿。 经过刚才跟着崇校长练习,孟传亦是能体会到。 长空诀并不次于【神行百变】,在某些方面甚至还隐隐胜出。 “顶劲虚领接天枢,含胸拔背纳地腴。 沉肩不坠三分力,坠肘暗藏一缕舒。 顽童抱树悟松紧,断带方知身如系。 长空万里无定法,只在一念起与伏。” 这便是长空诀的口诀内容,若无人解释引导,怎么都学不会。 而且此法的修行过程,与大多数身法武学,有明显的区别。 从入门到精通,都是站在原地练习身姿,不用跳来蹦去。 虚领顶劲、含胸拔背,沉肩坠肘、腰腹松活、足下稳健。 长空诀在突破精通之前,练习的就是这些身姿如何站立,亦是为了打好这门身法地基。 后续精通至圆满,才会像口诀里最后讲的,动身练习缚地与击空的“起伏”。 何为地基,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上: 练“合”,让身体与呼吸同频。 调整身体骨架,与各种气息的协调性,避免蛮力僵劲。 只有身体各个部位先“合”成一个整体,后续【缚地借地脉,击空顺气流】的共振感才可能产生。 否则长空诀练出来,只是零散动作的堆砌。 养“势”,攒聚灵动的根基。 原地站姿,亦是在培养“蓄势待发”的本能。 姿势练熟,长期形成肌肉记忆后,便会形成“松而不泄,紧而不僵”的完美发力姿态。 最后便是修“意”,让心念先于动作。 口诀中的“接天枢,纳地腴”等描写,实则是在练意念专注。 久而久之练习,心念会与身体动作形成条件反射。 而这份默契,必须从地基的时候就开始打磨。 而且崇校长刚才还提到了,这三点不仅仅是【长空诀】的地基,亦是高阶身法技巧掌握的前提。 “只有让身体先习惯被意念引导,才能最终做到所思即所至。” 对方刚才花费两小时,一个字一个字解析,拆碎了讲给他,自己方才能如此顺畅入门。 念至此,孟传不禁感慨,崇校长的恩情还不完啊. 练合养势修意,这一套修行下来。 长空诀的立意甚高,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身法之内。 是能对自己练武道路,有深远影响的奠基武学。 为后续修行高难度武学打下基础。 此法是崇校长背后家族的家传武学,无论是藏武阁还是网上都找不到,属实珍贵。 这份恩情,孟传记在心里了。 回过神来,待心法课修行结束。 他又在站地桩时,尝试结合长空诀的身势站姿一起练习。 头部自然上顶,似有轻物牵引,胸部微收不挺,背部舒展不佝。 有气自头顶灌入,自然下沉。 肩膀松沉不耸,肘部下垂略收,腰如悬钟灵转,腹部内缩不绷。 一套动作下来,他整个人愈发趋于“自然而然”的整体,松弛感满满。 得益于一证永证,从崇校长那里学来的姿势,已经牢牢印证在身体里,不会出错。 这亦是他在练习长空诀时的一大优势。 与此同时,孟传惊讶的发现。 以这种体态姿势站桩,好像更舒服些。 就连站桩时,体内经脉撕裂的痛感都减弱不少。 他身如松涛鹤立,与地桩浑然一体,不觉时间飞逝。 直至东方之际白,才听到面板上传来提示音: 【太乙三才桩:地桩(37%)→(38%)】 【长空诀:入门(1%)→(4%)】 前者桩功,面板将其修行进度具象化。 从33%至66%熟练度时,代表着二限的经脉修行圆满。 他的经脉不会回缩,勾连星轨的速度相当快。 才进境没多久,二限的桩功进度,就已经达到总体的15%。 后者,长空诀的修行速度也不慢。 估摸着一个月便能熟练,今年之内结束身姿的修行问题不大。 后续再开始练习缚地和击空,不能与桩功合并修行,就慢慢抽空练了。 毕竟他一天之内时间有限,大头还是要放在其他武学上。 孟传练完功,下楼吃过早饭,冲了个澡舒舒服服睡去。 待醒来以后,便要准备上路。 最近正是海棠火山的活跃周期,去晚了可就不赶趟了。 “据说海棠山附近魔巢数量不少,要不要打猎一波.” 第(1/3)页